2035美丽中国系列报告二  加速低碳转型 赋能2035美丽中国 执行摘要  指导委员会: 高世楫  何建坤  韩文科  江  亿  李善同  王金南  王  薛  周大地  张建宇  毅  澜  总技术顾问: 胡秀莲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退休)  执行团队: 刘  宇  周  胜  胡  珊  朱 磊  陈  莎  蔡闻佳  贾  锋  张新民  郭  杰  高  霁  裘  盈  李卓然  郭  豪  薛珂洋  赵  贝  高  越  合作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定源排放与控制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 EDF 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  低碳转型对推进 2035 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随着气候危机的日渐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中国  基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的低碳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加速低碳转型的进程变得尤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指导,美丽中国建  为重要。低碳转型是经济增长由“规模和速度型”向“高质  设目标应聚焦生态环境领域,重点从应对气候变化、  量和高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机遇,其效益不仅体现在 GDP  环境质量与健康、生态保护与修复这三个重要维度,系  的增长,更多体现在就业、生态和社会公平等方面。有序  统、全面地推进与落实。这将有效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全  有效地推进气候行动,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  面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并贡献于 2030 年  气候治理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获得社会、经济和环  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SDG)的推进和中国 2035 年远  境效益的“多赢”,从而高质、高效、高速地推进中国的气  景规划目标的实现。  候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及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图 1:2035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三个重要维度  维度一  维度二  维度三  环境质量与健康:主要包  生态保护与修复:从人居生态良好和自然  应对气候变化:涵盖减缓  括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  生态良好两方面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和稳定  和 适 应 气 候 变 化 两 个 方 面,  安全、人居整洁四个方面,通  性。推进城乡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更健康、  通过减缓举措降低温室气体排  过 水、 气、 土 的 综 合 污 染 防  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人居生态;统筹推进  放,同时提升气候韧性以应对  治,提升整体环境质量,提供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丰富生物  实际发生和未来预估的气候变  人类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化及其影响。  加速低碳转型将助力我国实现 2035 美丽中国目  同时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阶段的战略重点,系统  标,为我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稳步推进各部门双碳工作,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达成  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应继续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的  低碳转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共赢。  战略定力,将绿色低碳转型纳入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  图 2:低碳转型助力社会、经济、环境发展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和主要措施 2035 年是我国初步建成美丽中国和实现社会主  动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最早可在 2023-  义现代化的目标年份,也是实现“30 前” 碳达峰后进入  2025 年间实现碳达峰,并在 2035 年实现碳排放较政  深度减排的关键节点,还是迈向“60 前”实现碳中和目  策情景峰值减少 28%-50%,继而在 2050-2060 年间  标的重要起点,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意义。中国  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 2030-  能源模型论坛(CEMF)研究团队的情景研究结果表  2035 年间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  明,中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可通过更高强度地提升能效  占比在 2035 年达到 42%-55% 之间,在 2060 年上涨  和电能替代率,控制高耗能产业产品产量和单耗,驱  到 85%-93% 之间。  图 3: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路径情景分析综述  减排行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还将显著降  投资大幅增长。2060 年,在碳中和与加速碳中和情景  低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命健康危害、基础设施损坏和农  下,清洁能源发电回报率分别增长 42% 和 30%,投资  业生产变化等系列的影响,带来远高于其经济成本的外  相对增长 24%(1.06 千亿元)和 27%(1.2 千亿元)。  部收益,并且减排力度越大,净收益也越高。CEMF 研究  由此可见,加速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我国实现气候目  成果显示,碳中和情景和加速碳中和情景下减排所带来  标,也可以通过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来缓解经济压力。  的经济净损失分别为 8.7 万亿元和 42.8 万亿元,而这两 个情景将分别带来 169 万亿元和 230 万亿元的外部收  目前中国已经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长期发展规划,逐  益 ,远高于经济发展单方面的代价。结合模型测算的  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因此,在减排综合影  经济代价,2060 年碳中和与加速碳中和情景下,40 年  响评估中,不应将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应  累计净收益分别为 160 万亿元和 187 万亿元。从产业  将社会、环境和健康等隐性收益共同纳入评估体系,从  投资的角度来讲,以可再生能源为首的非化石能源行业  而全面准确测算碳中和的综合协同效益。  图 4:中国碳中和路线图(以加速碳中和情景为例)  CEMF 情景模拟结果显示,电力和工业部门减排  续推进用能低碳和加快技术创新融合等措施实现低碳  潜力最大,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不  转型。交通和建筑部门虽然减排潜力相对较小,但科学  同强度的碳中和情景下,到 2035 年,电力部门减排潜  合理的转型举措将大幅提升社会生活水平,并降低环  力占总量的 40%-49%,工业部门则占 32%-39%;到  境污染。交通部门可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交  2060 年,占比分别达到 48%-53% 和 31%-33%。具体  通用能低碳、形成绿色出行模式和促进技术融合发展  来看,电力部门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优先领域,可  等举措实现减排;建筑部门则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乡  通过优化发电能源结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促进电  建设、提升建筑节能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和推广  力技术创新等举措实现深度减排。工业部门作为实现  低碳前沿技术等举措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的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主要依靠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持  转型。  图 5:各部门减排举措路线图  低碳转型助力 2035 美丽中国建设 在诸多低碳转型措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 也给人居和自然生态环境领域带来包括污染物减少和 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等环境效益,有利于协同实现 2035 美丽中国建设中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修复、环 境质量与健康的目标。从各部门的具体减排举措来看: ● 能源供应端的低碳转型将有效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加强水质量和水 安全,提升土壤质量,赋能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 工业部门的绿色低碳转型将通过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来助力污染防治工作,并 有助于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 建筑部门的低碳转型对空气和水污染的防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保障土壤安全做出一 定的贡献,提升人居生态环境格局,最终赋能实现整洁良好的人居环境。 ● 交通部门低碳转型将通过减少空气和水污染,优化城市人居质量和环境来赋能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 农业部门和生态系统的各类低碳转型措施也与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通过大力 降低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赋能人居环境整洁的实现以及人居生态环境质量 的提升。 本报告收录了各部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低碳转型实践案例,探索低碳转型如何协同赋能美丽中国建 设目标的实现,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夯实基础。报告中的案例涵盖了能源供应、工业、建筑、 交通、农业、生态系统各领域不同利益相关方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图 6: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关性  图 7:不同领域低碳转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 陕西省能源低碳转型守护水资源、 水体洁净 目标: CEMF 团队研究成果显示,可再生能源政策情 景下,到 2035 年,陕西能源行业的取水总量将 为 39886 万 m3, 由于单位取水量小的风能和太 阳能发电的发展,相比 2020 年可下降 40.6%。 同时,与 2020 年相比,2060 年各能源转型情 景下陕西省能源行业废水排放中总磷、总氮和 氨氮排放量最多可减少 2.06 吨、205.89 吨和 10.29 吨。由此可见,能源行业低碳减排技术对 能源行业降低取水量有显著的协同效果,能有 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大规模应用风电和 光伏发电将带来较好的节能减排和节水降污 的协同效益。 ● 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赋能环境健康: 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情景研究显示,电力系 统实现 NDC 目标与基准情 景相比,到 2030 年除西北部外的其他区域的 SO2 将减少 1889%,NO x 将减少 28–78%,同时全国人口加 权平均 PM2.5 浓度约下降 50%。在仅考虑电力 系统减排的情况下,全国就已经有 83% 的区 域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过渡阶段 III 目 标(35μg/m3),并且避免 19962 例过早死亡, 这将极大地提高空气质量并推动美丽中国的 进程。  ● 科技赋能引领厦门市城市交通迈向“近零碳” 发展: 厦门市通过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推广绿色出行、 发展绿色货运模式、 创新交通智慧运行等措施开 展绿色交通以来,实现年节约能源 13820.54 吨 标准煤,替 代燃料量 18941.37 吨标准油,减少 CO2 排放 79552.54 吨。  ● 青岛中德生态园标准先行打造“美丽”园区: 中德生态园在园区建设之初,率先借鉴德国莱 茵模式和 DGNB 可持续建筑经验,编制以生态 保护为导向的 40 项内容的指标体系 1.0,其中 6 项指标为该园首次提出。40 项内容的指标体 系涵盖了能源、水资源、土壤、空气、人居环境 等多个方面,全方位为园区打造了“低碳发展, 生态友好”的蓝图。生态园 2030 可持续发展指 标体系中明确要求:2025 年,园区单位 G
        
        
            
                
                    
                        
 加速低碳转型,赋能2035美丽中国—执行摘要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于 2023-06-14 16:49:2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