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平 体 准 T/CI020 -2022 信 息 团 台 ICS 13.041.01 CCS P50 准 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技术导则 全 国 团 体 标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missi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planning in cities 2022-03-29 实施 2022-03-29 发布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1 实施 发布 前 言 台 本指南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 结构和起草规则》起草。 平 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 任。 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息 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 信 为实现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建立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 径,指导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行动方案,制订城市碳达峰碳中和 准 规划。 本标准主编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科 环境修复(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 标 司、天津市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天津农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刘乐、宋欣、金擘、张墨、楚春礼、甄梅 体 南、苏锋、赵莹、李君、张莹、王雁南、陈庆斌、李晓珍、宋秀鸯、 全 国 团 李慕辰、鞠美庭。 2 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技术导则 台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规划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发展现状调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以及能源、工业、交通 平 以及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的分析,重点进行城市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生活 消费等领域碳排放清单分析,重点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分析,以及城市碳达 息 峰碳中和重点领域行动方案的制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信 GB/T 32150-2015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DB41/T 1429-2017 工业企业碳排放核查规范 DB44/T 1944-2016 碳排放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准 DB44/T 1941-2016 产品碳排放评价技术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标 T/CI 001-2022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碳指标监测体系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体 3.1 碳源 (Carbon source) 向大气中释放碳化的母体,分为自然碳源与人为碳源,其中自然碳源是指自 然过程释放碳化,人为碳源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释放二氧化碳。 团 3.2 碳汇 (Carbon sink) 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主要表现为陆地与海洋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生态 国 系统,包括森林碳汇、海洋碳汇、耕地碳汇、草地碳汇、湿地碳汇等。 3.3 碳达峰 (Carbon emissions peak) 指一个经济体或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其核心是碳 全 排放增速持续降低直至负增长。 3.4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 碳收支平衡。 3 4 总体要求 4.1 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应以城市发展现状调查为基础,对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台 以及能源、工业、交通以及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进行分析。 4.2 重点进行城市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生活消费等领域碳排放清单分析, 4.3 制订城市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行动方案。 息 5 城市发展现状调查和发展规划分析 平 以及这些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分析。 5.1 城市发展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能源资源现状调查。 信 5.1.1 城市发展现状调查包括自然生态现状调查、社会发展现状调查、环境质量 5.1.2 自然生态现状调查包括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土 准 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方面。 5.1.3 社会发展现状调查涵盖社会发展概况调查、产业结构调查、经济发展指标 标 计算、社会发展指标计算。 5.1.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包括环境发展指标分析和环境污染现状调查。 5.1.5 能源现状调查包括煤品燃料、油品、天然气、水电、火电、核电、太阳能、 体 风能、生物质、地热和潮汐等能源的处理和消耗量;资源现状调查包括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资源的储量和利用现状。 团 5.2 城市发展规划分析 5.2.1 城市发展规划分析包括城市能源规划分析、工业发展规划分析、城市交通 规划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国 5.2.2 城市能源规划分析包括分析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变化趋 势,预测城市在规划时段内的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和能源结构构成,预测各部 全 门能源消费总体变化趋势和能源消费结构构成,预测城市能源损耗总量变化趋势 和各类能源损耗构成。 5.2.3 工业发展规划分析重点关注所有工业活动和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造成的碳 排放,以及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使用材料造成的排放,预测能源消耗总量和结构变 化趋势,以及使用材料造成的排放变化趋势。 5.2.4 城市交通规划分析包括分析公路、铁路、水运和空运等城市交通运输历史 4 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城市间交通运输系统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效 率提升以及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及其预期效果。 台 5.2.5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包括分析耕地、林地、草地、居住用地、建设用地、仓 储物流用地等不同用地类型历史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预测不同土地 平 利用类型变化对于碳源、碳汇的影响。 6 城市碳排放清单 息 6.1 工业领域碳排放清单 6.1.1 工业领域碳排放清单包括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建材有色 行业、煤炭行业、环境治理行业及其他行业碳排放清单。 信 6.1.2 电力行业碳排放清单指城市区域内所有发电企业的全部排放,包括化石燃 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燃煤发电企业脱硫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净购入使 准 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6.1.3 钢铁行业碳排放清单指城市区域内所有钢铁生产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 量等于企业边界内所有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量及企业净购 标 入电力和净购入热力隐含产生的排放量之和,应扣除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量。 6.1.4 石油化工行业碳排放清单指城市区域内所有石油化工企业的二氧化碳排 体 放,总量应包括燃料燃烧排放量、火炬燃烧排放量、生产过程排放量、企业净购 入电力和热力隐含的排放量,除去企业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量。 6.1.5 建材行业碳排放清单包括建材行业企业生产建材产品或非建材产品产生的 团 二氧化碳排放。 6.1.6 煤炭行业碳排放清单指城市区域内所有煤炭企业的全部排放,包括上游开 国 采环节、中游加工转化环节以及下游产品利用环节的碳排放总和。 6.1.7.环境治理行业碳排放清单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的填埋和焚烧的碳排 放、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产生的碳排放。 全 6.1.8 其他行业碳排放清单还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的碳排放。 6.2 交通领域碳排放清单 6.2.1 交通领域碳排放清单包括公路客货运、水路客货运、铁路客货运、航空客 货运的碳排放清单。 6.2.2 公路客货运输涉及出租车、公交车、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小汽车、摩托 5 车的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碳排放。 6.2.3 水路客货运输涉及内河和沿海船舶货物周转耗能所产生的碳排放。 台 6.2.4 城市轨道交通涉及铁路和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碳 排放。 平 6.2.5 航空客货运输碳排放参考交通运输部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城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全国机场起降架次排名表等资料。 6.3 建筑领域碳排放清单 息 6.3.1 建筑领域碳排放清单包括建筑物建造、建筑物运行、建筑物拆除的碳排放 清单。 措施项目实施产生的碳排放。 信 6.3.2 建筑物建造阶段的碳排放应包括各部分工程项目施工产生的碳排放和各项 6.3.3 建筑物运行阶段碳排放包括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可再生能 准 源、建筑碳汇系统在建筑运行期间的碳排放。 6.3.4 建筑物拆除阶段的碳排放应包括人工拆除和使用小型机具机械拆除使用的 标 机械设备消耗的各种能源动力产生的碳排放。 6.4 农业领域碳排放清单 6.4.1 农业领域碳排放清单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废弃物处置碳排放清单。 体 6.4.2 种植业碳排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所 产生碳排放;能源耗费产生的碳排放;农地翻耕灌溉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水 团 稻种植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 6.4.3 养殖业碳排放主要包括:饲料作物生产以及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碳排放。 6.4.4 农业废弃物处置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燃烧处置过程中的 国 碳排放,以及畜禽粪污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6.5. 城市消费碳排放清单 全 6.5.1 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绿地、住宅区、公用建筑、商业建筑、景观建筑、 纪念性标志建筑等照明系统使用过程以及电力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 6.5.2. 居民购买使用家电、汽车、食品、衣物等产品,以及出行、餐饮等城市生 活消费过程产生的碳排放。 6 7 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台 7.1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7.1.1.提高能效节能减排;切实削减煤炭消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化解高 耗能行业过剩产能,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实施严格的减 平 排制度,研究制定城市能源消费总量标准、强度标准、煤炭消费比例标准。 7.1.2 发展低碳非碳能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大力 息 发展非化石能源,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完善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 提升应急储备能力。 人体健康要求。 7.2 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信 7.1.3 开发高品质绿色技术产品,技术产品所利用资源能源消耗少,符合环保和 准 7.2.1 通过发展绿色电力为基础的电动车,推动交通电气化。 7.2.2 提升燃料利用效率与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发展新能源交通;增加氢能源、 天然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公交系统中的应用;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和新能 标 源车辆。 7.2.3 构建城市交通大脑、低碳道路交通网络,支持建设城市交通超级计算平台, 体 推动城市数字化智能交通。 7.3 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7.3.1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标准涵盖建筑能源消耗结构中天然气以及生物质能、 团 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
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技术导则(T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于 2023-06-15 10:12:4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