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V01) 厦门大学编制 2022 年10 月 编制说明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 成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陆交错带上独特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碳汇的 重要贡献者,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认可的、可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汇 类型。 福建省地处我国红树林天然分布区的最北缘,也是人工营造红树林历史最悠久的 省份。由于围填海、围塘养殖、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等原因,福建省红树林面积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红树林的保护和 生态修复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福建省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兼顾植被修复、 入侵植物控制、退塘还林和鸟类栖息地恢复的海陆一体化红树林生态修复模式。目前, 福建省红树林面积恢复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近两倍,省内 64.4% 的红树林已被纳入 了保护范围。 福建省是我国碳交易试行地区。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福建省在全国创新推出 了福建林业核证减排量(FFCER),涵盖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竹林经营碳汇项目、人 工碳汇造林项目等不同类型碳汇项目。自福建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启动以来,成交量和 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市场活跃度保持全国前列,成为福建省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红树林是具有强大固碳增汇能力的滨海湿地森林,其生态修复活动将贡献可观的碳汇 资源,推动碳汇交易实施。 据福建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全省现有红树林 1,212 公顷,年均碳汇量约 8.7 万 吨CO2。2020 年 12 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林业局印发《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 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科学 有序推进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2022 年 9 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 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对全省 136,620 亩(9,108 公顷)互花米草进行除治、 修复、提升及管护。生态修复的红树林将获得可观的碳汇,促进福建省林业碳汇发展, 有望成为福建省绿色经济的新增长点。 根据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气候 [2012] 1668 号) 和《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 214 号)的有关规定,为推动 以增加碳汇为目的红树林修复活动,规范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以下简称“项 目”)的设计、减排量计量与监测工作,确保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监测、可报 告、可核查的要求,促进福建省碳市场机制下的 FFCER 碳汇交易,特编制《福建省 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 V01)。 本方法学参考了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CCER)的《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 (AR-CM001,V01)、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退化红树林生境的造林和再造林方 法学》(AR-AM0014)和核证碳标准(VCS)的《滨海湿地和海草恢复方法学》 (VM0033),并结合《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红树林控制米草属植物技术规程》 等行业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充分考虑了福建省红树林的特征和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本方法学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光滩造林、退塘还林和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清除后再 造林等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活动的减排量的监测和评估。对于基线碳汇量的计量,本 方法学考虑了乔木生物质碳储量变化和灌木生物质碳储量变化,而由于互花米草为入 侵物种,其生物质碳库不计入基线碳汇量。此外,在基线碳汇量中,计入互花米草和 养殖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项目碳汇量的计算中,本方法学考虑了乔木生物质碳库、 灌木生物质碳库、枯死木生物质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碳储量变化量。采用基于储量 差分原理的地表高程监测法来监测土壤有机质碳库的碳储量变化,这一方法通过单位 时间的地表高程变量 SEC 和表层沉积物碳密度,即可获得年际尺度的沉积物碳埋藏速 率。通过多次重复测定,可准确计算项目区域土壤碳库的增量。 在退塘还林、清除互花米草的项目活动中,由于整地、填土以及运输苗木、劳力 和人员等使用车辆和机械产生的化石燃料燃烧等,已经计入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成本 中。这些过程中可能发生温室气体排放转移,但在本方法学中不计入泄漏。根据国家 红树林管理的相关规定,项目实施不会引起农业活动的转移以及薪材的采集,故在本 方法学中,由泄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计为零。 在第 7 章和附录中,针对福建省分布的主要红树物种,本方法学给出了红树植物 生物量含碳率、枯死木碳储量/林木碳储量比值以及木材密度等参数的缺省值,提供了 可供参考的生物量方程,使之更加精确地核算出福建省红树林修复项目的碳汇量。因 此,本方法学具有可操作性和成本有效性,可指导红树林碳汇交易的实施和应用。 本方法学牵头编制单位为厦门大学,主要编写人员如下: 序 号 人员姓名 单位名称 专 业 职 称 1 陈鹭真 厦门大学 生态学 教 授 2 陈长平 厦门大学 水生生物学 副教授 3 孟 越 厦门大学 生态学 科研助理 4 乔沛阳 厦门大学 生态学 博士研究生 5 林 厦门大学 海洋生物学 副教授 昕 目 录 1 来源 ............................................................................................................................1 2 适用条件 ................................................................................................................... 1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4 定义 ............................................................................................................................3 5 碳计量方法 ............................................................................................................... 4 5.1 项目边界 ......................................................................................................................... 4 5.2 土地合格性 ..................................................................................................................... 5 5.3 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 ..................................................................................... 6 5.4 项目期和计入期 ............................................................................................................. 7 5.5 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 ......................................................................................... 8 5.5.1 法律法规分析 .......................................................................................................... 8 5.5.2 普遍性做法 .............................................................................................................. 8 5.5.3 障碍分析 .................................................................................................................. 8 5.6 碳层划分 ......................................................................................................................... 9 5.7 基线碳汇量 ..................................................................................................................... 9 5.7.1 基线乔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 10 5.7.2 基线灌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 11 5.7.3 基线情境下温室气体排放 .................................................................................... 13 5.8 项目碳汇量 ................................................................................................................... 14 5.8.1 项目边界内乔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

pdf文档 福建省修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V01)--厦门大学

双碳基础知识 > 碳达峰碳中和培训 > 碳达峰碳中和培训 > 文档预览
41 页 0 下载 10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09-18 10:06:58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