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础设施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手册 线性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风险减缓案例 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础 设施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手册 © Andre Dib / WWF-Brazil 线性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风险减缓案例 1 关于本报告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剧烈冲击,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 设、运行和管理也因疫情受到影响。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 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疫情引发了全社会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 再思考,疫后经济绿色复苏的呼声也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提供了战略机遇。 基础设施项目的生物多样性风险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应引起政策制定者、投资者、项 目所有者、以及价值链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重视。 《基础设施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手册》系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生态环 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梳理了国内外生物多样 性评价的方法学,并基于线性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总结了生物多样性风险识别的维度及 方法,并给出针对相关风险的减缓案例,希望能够激发未来更多有效管理制基础设施项目 全生命周期的生物多样性风险的思考和实践。 本册报告关注线性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风险减缓案,从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陆生动 物保护、水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补偿评估、隧道的特殊处理、全生命周期规 划设计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并从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和管理角度总 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利益相关方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益 借鉴。 关于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保组织之一。 自 1961 年在瑞士成立以来,已经在全世界拥有 500 多万的支持者和一个在 100 多个国家 和地区活跃着的全球网络。从本土到全球,WWF 用基于科学的独特工作方式,提供满足 人与自然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WWF 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关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于 1978 年,是生态环境部直属公益性科研机构, 也是中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作为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的主 要技术支撑机构,牵头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0-2030 年) 等政策规划,完成《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历次国家报告编制;牵头实施中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全国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 制定《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等相关技术规范 20 余项。 编制单位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报告编写团队:王蕾、胡飞龙、刘立、陈晓婷、刘颖 报告出版支持及协调:王娜、许怡萱、田帝 目 录 引言 ...............................................................................................04 线性基础设施项目生物多样性风险减缓案例 .........................08 1. 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典型案例 .......................................11 2. 陆生动物保护典型案例 .....................................................13 3. 水生生物保护典型案例 ...................................................16 4. 生态系统维护典型案例 .....................................................18 5. 生态补偿评估典型案例 .......................................................21 6. 关于隧道的特殊处理典型案例 .........................................23 7. 全生命周期规划设计典型案例 .........................................24 结语: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26 © Ola Jennersten / WWF 引 言 引 言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 1992 年开放签字,于 1993 年 12 月 29 日正式生效,旨在推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 及遗传资源利用惠益分享。《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六次会议和第十次会议 上分别制定了 2010 年和 2020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尽管国际社会 采取了积极行动,但实际进展却不尽人意,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 仍在不断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并未减轻。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2020 年,世界经济 论坛发布《全球风险报告》指出,人类社会 44 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产出(占 全球 GDP 总值的一半以上)中度或高度依赖生物多样性及其服务。然而, 仅占地球生物总重量的万分之一的 76 亿人口,却造成了 83% 的野生哺乳 动物和半数植物的消失。如果按发生概率和影响力来衡量,生物多样性丧 失和生态系统崩溃位列今后十年的最高的五大风险之一。 2019 年 5 月,在法国巴黎结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 科学政策平台(IPBES)第七次会议,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 务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自 1970 年以来,人类活动改变了 75% 的 陆地表面,影响了 66% 的海洋环境,地球失去了 1 亿公顷的热带森林和 85% 的湿地;全球四分之一的陆生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三分之一的海 洋鱼群被过度捕捞。这些将最终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认为,“爱 知目标”将无法实现,各国需要作出彻底的、全面的努力来进行转型变革。 2013 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有 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的目标。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 2021 年,同中国 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伙伴国家已达到 140 个。中国与“一带一路” 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超过 9.2 万亿美元。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与经贸互动 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特征、相关政策制度等存在差异,随着合作逐步扩 展和深入,产生生态环境风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 应对措施,将可能导致生境丧失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以及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导致国家利益与形象受损。 2016 年,《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成功获得第十五次缔 约方大会(CBD COP15)主办权。COP15 大会上,各方将共商“2020 年 4 © Global Warming Images / WWF 引 言 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描绘新的蓝图。2017 年 5 月,中国生态环境部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 际联盟(BRIGC),旨在促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形成绿色发展共识, 推动共建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在此背景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减缓和管控建 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的相统一与最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生物多样性风险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现代化的设施建设,人 们就会以新的方式协作、用新的方式连接,让一个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条铁 路不单是一条铁路,它需要把当地人培养成合格的铁路管理人员,遵循现代化铁 路的运行规律;一个手机通讯站,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市场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高 效,人们将更加期待社会的稳定、团结;一条高速公路,将串联起整个国家的交 通,人们将更加珍惜来自不易的便利生活。“一带一路”沿线,有数万亿美元投 向线性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路、铁路、桥涵和电力传输设施,以及电厂等附属 设施。根据中国过去 40 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并基于众多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亚投行)对基础设施差距的分析,中国有能力通过“一 带一路”加强经济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增加贸易和改善民生,推动沿线国家经济 发展与社会进步。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是一种入侵,将导致景观和栖息地 的碎裂化,以及其他负面效应,例如直接致死、环境污染、微气候变化、外来物 种入侵等。 二、生物多样性金融及其面临挑战 金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等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生 物多样性金融可以被广泛理解为实现“爱知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金 融工具。因此,生物多样性金融应该被理解为绿色金融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大 部分绿色金融被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根据国际开发性金融俱乐部(IDFC)的数据, 2018 年,在全球投向绿色金融领域的 1340 亿美元中,只有 90 亿美元进入了非 气候金融专项投资。经合组织(OECD)2019 年最新研究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总投资只有约 800 亿美元,相比之下,全球债券市场总规模为 108 万亿美元。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从主体上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 对于投资者:投资回报不足、投资流动性差、投资风险不确定、项目数量有限、 5 引 言 评价标准模糊、二级市场不充分、ESIA 和监测费用高等。 (2)对于投资对象 / 项目: 没有商业案例、知识和能力有限、高尽职调查成本、难以满足抵押品 / 担保要求。 (3)对于监管者 / 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不完善(例如设立奖励 / 保 障措施)、生物多样性绩效评估能力有限(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监测 / 评价项目能力有限。 通过绿色金融来加快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方面需要研究“一带一路”投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且根据国际金融公 司环境与社会绩效标准(IFC Per
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础设施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手册线性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风险减缓案例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于 2024-01-13 02:53:4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