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推进美丽上海建设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 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提出“站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明确“到 2035 年,美丽 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 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建 设,现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牢牢把握“四个放 在”要求,将美丽上海建设作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路径和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 题的重要标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绿色低碳、安 — 1 — 全健康、智慧韧性的现代化美丽上海,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 贡献上海方案。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起点定位,对标先进,典范引领。 对标国际先进 城市绿色发展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充分延续和发挥上海制度 创新先行优势,探索形成符合上海城市特质的美丽城市建设路 径、模式和机制。 坚持生命体理念,系统谋划,协同增效。 围绕上海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统筹谋划“环境-经济-社会” 互为支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复合系统,突出高水平 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 坚持精细化治理,因地制宜,各美其美。 立足超大城市 发展特征和沿江滨海的生态本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区 域,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建设优质样板,探索形成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实践模式。 坚持全过程参与,多元共治,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全过 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为实践理论导向,突出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 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上海的良好局面。 (三)目标展望 到 2025 年,美丽上海建设的空间治理体系、发展路径、动 — 2 — 力机制基本形成,打造一批美丽上海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质 量更为优良,城乡人居环境更有品质,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 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更加高效,迈出美丽上海建设重要步伐。 到 2035 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 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空间舒适安全、 生态经济协调高效、人居环境生机盎然、生态文化包容和谐。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生态环境清洁美丽、共享空间多彩可及、绿色发展蓬勃繁荣、 生态文明高度发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谱写美丽上海新篇章,为世界提供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上海方案。 二、实施路径 (一)构建“1+1+X+1”美丽上海建设体系 第一个“1”是制定《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推进 美丽上海建设实施意见》,作为美丽上海建设的顶层框架设计 和战略引领;第二个“1”是制定《美丽上海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 年)》,系统设计美丽上海建设战略目标指标、重点实施 路径,确立重大领域任务措施,建立中长期美丽上海整体推进 — 3 — 机制;“X”是充分对接国家、全市对相关领域的最新要求,切实 瞄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系统落实规划纲要明确 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提出相应 专项领域行动,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长远建设;第三个“1”是将环 保三年行动计划升级为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滚动推进 美丽上海建设。 (二)系统谋划“秀外慧中”的美丽上海 外在美,生动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突出人民群 众感受度和幸福感的提升,重点打造生态和谐、环境优美、人 居舒适和健康安全等领域,体现上海可感知的城市风情。内在 美,着力体现“海纳百川、大气谦和、追求卓越、开放包容”的 城市精神,聚焦空间协同、低碳发展、区域合作和文化传承等 领域,体现上海可持续的发展底蕴。支撑美,突出上海继续当 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围绕“求实、精细、守 信”的城市气质,重点打造科技引领和创新制度优势,保障美丽 上海建设的顺利实现,也为全球贡献上海可复制的经验典范。 (三)探索国际超大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 立足超大城市特点,顺应超大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绿色 低碳、循环、韧性、智慧、共生、开放、包容等国际超大城市 发展共识为切入点,探索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美丽建设模式, 巩固高水平保护成效、塑造高质量发展形态、形成高品质生活 — 4 — 方式、突破高效能治理变革,打造国际超大城市绿色、低碳、 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三、重点领域 (一)建设清新优美城市,彰显环境之美 建立环境全要素统筹协同治理的先锋行动体系,深化治理 与人民感受息息相关的气、水、海、土等环境要素领域。以细 颗粒物、臭氧“双控双减”为核心,兼顾温室气体的大气多污染 物协同减排和区域协同治理体系,全面深化大气污染精细化管 控,守护蓝天白云空气清新。以水生态为核心,实施水生态提 质和水环境治理,建立“受纳水体-入河(海)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体系,持续推进海绵城市与生态清洁 小流域建设,强化美丽河湖示范引领,营造清水绿岸人水和谐。 实施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陆海统 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强化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和杭州湾 岸线与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将杭州湾沿岸区域打造成滨海花园 城市样板,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全面 建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质量监控预警体系、绿色可 持续修复体系、责任追究体系和土壤安全利用评估保障体系, 推进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减污净土守护洁食安居。 — 5 — (二)建设宜居诗意城市,彰显人居之美 以全方位提升城乡生活、环境、人文和居住品质为核心, 打造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和业绿景美的美丽乡村,建设多彩开 放、人性共享的亲自然公共生态空间,打造国际品质江南韵味 的栖居典范。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建设“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充分释放网格化管理效能,做实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持续 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完善公平友好、设施完善、出行舒适的 慢行空间。加强噪声、光污染管理。保护传统自然风貌,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 特色镇(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 色村镇。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打造环城生 态公园带,营造“一区一亮点”特色地标,打造“一江一河”世界级 滨水区、崇明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地”,逐步实现公共空间全 面贯通开放,塑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交融、人城和 谐”的城绿交融之景。 (三)建设自然和谐城市,彰显生态之美 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牵引,提升全市 各类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维护典型河口海洋生 态系统,推进河口、湿地、湖泊、林地等陆海栖息地保护与恢 复,加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环淀山湖水乡古镇生态区、长江 口及东海海域湿地区、杭州湾北岸生态湾区四大重要生态区域 — 6 — 保护和提升。织补生态廊道和水系网络,保护长江口及近海岸 海域重要湿地和鸟类迁徙通道,增强生态网络连通性。加强城 市生境营造,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创造更 多融入生物保护功能的复合型绿地,提供更加亲切、有趣的生 态价值,加大生物多样性科普和公众参与,打造生物多样性友 好型国际大都市。 (四)建设健康韧性城市,彰显安全之美 以人民健康风险防控和生态安全保障为核心,统筹污染治 理、质量改善和风险防范,建立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系统。 推进环境健康管理试点,逐步建立环境健康保障体系,超前谋 划超大城市环境供应体系,保障公众呼吸、饮水、食品和人居 环境健康安全。加快“无废”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 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强新污染物和化学品治理,强化核与 辐射安全监管,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健全生态环境应急体系, 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构建多部门联动的极端天气及 自然灾害等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开展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大 型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 加大城市适应自然风险、气候变化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五)建设共融共生城市,彰显空间之美 以科学、适度、有序为核心理念,加强空间边界管理与用 途管控,夯实生态保护红线,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耕地 — 7 — 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生产、生 活、生态空间,保持城镇空间精明增长,塑造“网络化、多中心、 组团式、集约型”空间形态。打造鲜明多样的美丽上海先行区, 突出浦东改革开放引领区科技、精细化治理和生态环境机制政 策创新示范,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界生态保护体系和生 态文明制度创新集成,持续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升 虹桥商务区国际化产城融合,建立五大新城低碳生活与绿色发 展先行示范,推动宝山、金山南北转型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六)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彰显发展之美 以双碳战略为引领,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 合、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与新赛道布局有序联动的绿色尖端产业 体系。推进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未来产业等发展,加快钢铁、 石化等重点行业高端转型升级。全面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打造 循环型产业体系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 总量双控,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持续 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节能 增效。统筹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利用,加快市外非化石能 源拓展、风电分散式开发、“光伏+”工程实施、海洋能和生物质 能等发展。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公交优先战略向纵 深发展,优化海空枢纽集疏运体系,打造高效绿色物流体系。 — 8 — 推进交通工具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配套设施适 度超前建设。 (七)建设生态文化城市,彰显人文之美 将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文化基因融入生 态文化建设。培养城市文化氛围,推动更多“工业锈带”变为“生 活秀带”“文化秀带”,拓展更多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水 可游憩的文化新空间,围绕“一江一河”打造全球城市生态文化 新地标。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创新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开展各类绿色低碳示范和绿色生活实践,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 融入政府、企业日常运行和公众日常生活。做优共治自治平台, 激活基层社区每一个细胞单元,实现人人有序参与生态环境治 理,创新以生态文化意识为托底的超大城市生态环境精细化管 理新模式。

docx文档 【政策】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美丽家园 推进美丽上海建设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双碳政策标准 >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 地方政策 > 文档预览
12 页 0 下载 9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08-28 13:46:2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