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海省能 源局关于印发《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 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省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 《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 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海省能源局 2023 年 8 月 1 日 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 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扎实推进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工 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推动能源绿色低 碳转型 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能源 〔2022〕280 号)、《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青政〔2022〕65 号)等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 海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 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落 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一优两高”发展战略,以构 建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重点,以打造国 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抓手,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突破口,加快 清洁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 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支撑全省碳达峰目标实现。 (二)基本原则 目标导向、统筹推进。强化顶层设计,贯彻我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到能源领域全过程。明确目标路径, 合理把握行动节奏,科学安排重点任务,压实各方责任,有力有序 推进实施。 绿色低碳、保障安全。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绿色低碳发 展为引领,坚持就地消纳与外送并举,充分挖掘清洁能源潜力。优 化基础性、保障性支撑电源布局,强化多能融合的电力供应保障体 系,打造安全可靠的新型电力系统。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 标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强能源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以能源电力低碳发展为重点,加快电能替代,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 消耗,促进能源梯级综合利用。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充分利用省内外要素资源,深化省际能源 合作,不断扩大省外能源市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 强能源技术联合攻关,搭建能源开放共享平台,打造清洁能源合作 新样板。 (三)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初具规模,清洁能源装机容 量达到 8400 万千瓦以上,清洁能源装机占比 91%左右,清洁电力 外送量超过 512 亿千瓦时。打造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多极支撑、多 能互补”能源生产体系,建立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探索构建新 型电力系统。 到 2030 年,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基本建成,清洁能源装机容 量达到 1.4 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能 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能源转型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形成,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提升多极支撑清洁能源供给能力 (四)持续推进常规水电开发。科学有序推进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保 护性开发,积极推进规划内大中型水电站有序建设,以及后续水电 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全力推进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建成投产,加快 推进茨哈峡、尔多等水电站的前期工作。深化利用黄河上游水电, 加快推进黄河上游已建水电站扩机改造。有序实施宁木特等黄河上 游水电站开发建设规划。适时推进小水电退出工作,升级改造符合 政策要求的水电机组,进一步提高水电站效率。 (五)集约化发展风电光伏。统筹推进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 采用多能互补开发模式,以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地区为重点,在符 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要求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谋划 布局“三类一区”大基地,重点加快海南戈壁基地、柴达木沙漠基地建 设,分阶段适时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光热一体化等市场化项目建 设。因地制宜推广光伏治沙。 (六)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加快分布式光伏在各领域应用, 创新实施分布式光伏+工业、商业、校园、社区、交通等“光伏+”工 程,积极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发。重点在西宁、海东、海西等地 利用大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推动分布 式光伏等发电应用。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 (七)稳妥发展光热发电。发挥光热发电灵活调节、电网支撑和促 进新能源消纳的优势,推进光热发电多元化开发建设。创新技术发 展模式,示范推进光热与光伏一体化友好型融合电站。加快建成多 个十万千瓦级的光热发电项目,推动各类型光热发电关键部件、熔 融盐等核心材料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光 热发电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优势。 (八)加快培育能源新品种。把握能源发展新方向,科学布局地热、 氢能、核能等能源供给新品种,形成未来能源发展新支撑。加快泛 共和盆地及周边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步伐,探索建设兆瓦级干热 岩发电示范项目。创新氢能与光伏、储能等协同发展模式,在西宁、 海西、海南等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积极推进青海核 电场址普选、保护和初步可行性研究分析等前期工作。 三、加快推动清洁化供热 (九)提高燃煤供热清洁化水平。深度挖掘工业、电力等领域低品 位余热资源,充分利用既有热电联产机组的供暖能力,有序推进燃 煤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在西宁等人口集中区延伸集中供暖覆盖范围, 逐步开展燃煤供暖锅炉环保达标改造或分散燃煤锅炉清洁化替代工 作。 (十)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热能力。采用电能替代方式进行清洁供暖 改造,实施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加快推进海西州、西宁市清 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牧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改造 试点,建设分布式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推广低温空气源热泵采暖, 鼓励地热资源丰富地区开发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能供热项目。 四、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资源配置能力 (十一)加快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积极扩大绿色电力跨省跨 区外送规模,支撑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现青海清洁能源在全国范 围内优化配置,服务全国碳达峰目标实现。加快青豫特高压直流外 送通道配套电源建设,实现满负荷送电。推进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 道工程及配套电源建设,研究论证后续跨区特高压外送输电通道和 配套清洁能源基地。 (十二)加快构建省内坚强骨干电网。重点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开发 和输送、负荷中心地区电力需求增长、省内大型清洁电源接入需求, 建设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强 750 千伏骨干电网 建设,提升东西部电网断面输电能力,满足海西、海南两大清洁能 源基地互济需求。加强新能源汇集的 330 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为 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优化调整 330 千伏电网结构,提高供 电能力可靠性。 (十三)加强省际电网互联互通。发挥青海与周边省区之间资源互 补、调节能力互补、系统特性互补的优势,加强省间电网互联,扩 大资源优化配置范围。“十四五”期间,建成郭隆至武胜第三回 750 千伏线路。根据海西特高压外送通道构建方案和建设时序,适时推 进羚羊至若羌双回 750 千伏线路,实现青海与新疆电网互联。 (十四)打造清洁低碳的新型配电系统。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心城 市(区)配电网,供电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镇地区适度超前建 设配电网,支撑新型城镇化下的清洁用能需求。以清洁能源产业发 展支撑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巩固提升,重点推进新 型小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供电设施改造升级。实施涉藏地区 电网延伸工程,采用微电网等方式,解决离网供电区供电问题。 五、提升多能互补储能调峰能力 (十五)发展优质调峰电源。持续推进实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 规划,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工建设贵南哇让、同德、南 山口等抽水蓄能电站,开展玛沁、龙羊峡储能(一期)等项目前期和 研究论证工作,力争“十五五”建成投产一批抽水蓄能项目。开展太阳 能热发电参与系统调峰的联调运行示范,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 平。建设一定规模的清洁高效煤电,有序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 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发挥燃气电站深度应急调峰和快速启停 等优势,结合天然气供应能力和电力系统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合理 布局一定规模的燃气电站。 (十六)推进新型储能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模式, 合理布局一定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推动电源侧、电网侧百万千瓦 级化学储能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提高电力系统安 全稳定水平,实现电力系统中短周期储能调节。开展压缩空气储能 等新型储能试点,探索发电企业、第三方储能运营企业联合投资电 网侧共享储能运行模式,推进商业化发展。 (十七)提高能源需求侧响应能力。加强能源供需统筹协调,通过 市场化手段,推动实施需求侧响应,引导电力用户及新能源汽车等 需求侧资源自主响应调节,提高能源系统经济性和运行效率。加快 推动工业领域负荷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加强蓄热电锅炉、5G 基站 以及盐湖化工、有色等高载能行业中间歇性负荷的需求侧管理。积 极推进需求侧终端设备智能化改造和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建设。探 索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运营模式,挖掘电动汽车等生产生活充放电 设施在调峰方面的潜力,提升清洁能源本地消纳能力。 六、加强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 (十八)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加快高效率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 研究,提高光伏转换效率。开展高海拔、低风速高原型风机研究, 提升风电效率。促进新能源涉网性能改进升级,提高主动支撑能力 和快速响应能力,具备参与系统高频、低频扰动快速调整能力,加 强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可靠性技术研究,支撑清洁能源 高比例消纳和大规模外送。探索化石能源发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技术研究,积极参与投入碳捕捉、储存以及利用(CCUS)项目。加强 废弃光伏组件资源回收研究。 (十九)推动储能技术示范。围绕储能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开展 技术研发,建立储能相关标准体系。积极筹建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 点实验室,谋划建立储能实证基地。开展光储一体化电站实证基地 建设,建立具有光储融合发展综合效能评价方法和检测手段,逐步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储能并网性能研究,研究制定规模化储能 集群智慧调控系统,支撑高比例清洁电力的安全可靠运行。 (二十)探索示范氢能绿色开发技术利用。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技 术研究,建立氢气储运网络,推进槽车、管道等运输方式试点,形 成规模化绿色氢气供给能力。开展氢能绿色制取、安全储输、高效 利用及氢电耦合技术研究,实现绿电制氢、储氢、运氢、氢能高效 利用及氢电耦合系统安全运行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探索氢能多元化 利用场景,推进氢能在盐湖化工、能源化工领

docx文档 【政策】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双碳政策标准 >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 国家政策 > 文档预览
17 页 0 下载 7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10-07 13:48:46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