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 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改能源〔2023〕1294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天津市工业 和信息化局、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经 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北京市 城市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有关电力企业: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 握电力系统技术特性和发展规律,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加快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 刻认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电力系统仍将维持交流电为主体、直流电为补充的 技术形态,稳定问题将长期存在,牢固树立管电就要管系统、管系统就要管稳 定的工作理念。立足我国国情,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守 正创新,坚持先立后破、远近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新形势下电力系统 稳定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电力保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 要。   (二)总体思路   夯实稳定物理基础。科学构建源网荷储结构与布局,保证电源结构合理和 电网强度,建设充足的灵活调节和稳定控制资源,确保必要的惯量、短路容量、 有功、无功和阻尼支撑,满足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和安全稳定运行的需求。   强化稳定管理体系。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电力 系统在源网荷储互动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科学谋划电力系统转型的发展方向 和路径,统筹规划、建设、运行、市场、科研等各项工作,建立适应新型电力 系统的稳定管理体系,确保稳定工作要求在新型电力系统全过程、全环节、全 方位落实。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围绕系统安全稳定技术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 进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先进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协同构建适应新型电 力系统的稳定技术标准体系,以创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二、夯实电力系统稳定基础   (三)完善合理的电源结构。统筹各类电源规模和布局。可靠发电能力 要满足电力电量平衡需要并留有合理裕度,为系统提供足够的调峰、调频、调 压和阻尼支撑;科学确定电源接入电网电压等级,实现对各级电网的有效支撑; 构建多元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增强常规电源调节支撑能力。新建煤电机 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现役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支持退役火电机组转 应急备用和调相功能改造,不断提高机组涉网性能;积极推进主要流域水电扩 机、流域梯级规划调整等,依法合规开展水电机组改造增容,新建水电机组按 需配置调相功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核电基地自供电能力建设;在 落实气源的前提下适度布局调峰气电;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大力提升新能源 主动支撑能力。推动系统友好型电站建设,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 展,逐步实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可靠替代;协同推进大型新能源基地、调节 支撑资源和外送通道开发建设,推动基地按相关标准要求配置储能,保障外送 电力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四)构建坚强柔性电网平台。明确网架构建原则。构建分层分区、结 构清晰、安全可控、灵活高效、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的电网网架,合理确 定同步电网规模;保证电网结构强度,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冗余度,具备与特 高压直流、新能源规模相适应的抗扰动能力和灵活送受电能力。提高直流送受 端稳定水平。直流送端要合理分群,控制同送端、同受端直流输电规模,新增 输电通道要避免过于集中;直流受端要优化落点布局,避免落点过于密集;常 规直流受端和新能源高占比地区应具备足够的电压支撑能力,短路比等指标要 符合要求;积极推动柔性直流技术应用。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合理控制短 路电流水平,适时推动电网解环;推动建设分布式智能电网,提升配电网就地 平衡能力,实现与大电网的兼容互补和友好互动。   (五)科学安排储能建设。按需科学规划与配置储能。根据电力系统需 求,统筹各类调节资源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各类储能科学配置,形成多时间尺 度、多应用场景的电力调节与稳定控制能力,改善新能源出力特性、优化负荷 曲线,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有序建设抽水蓄能。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抽水 蓄能电站建设,探索常规水电改抽水蓄能和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技术应用,新 建抽水蓄能机组应具备调相功能。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建设。充分发挥电化学储 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的优势, 结合应用场景构建储能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和综合效率。   三、加强电力系统全过程稳定管理   (六)加强电力系统规划。统筹整体规划。统筹源网荷储整体规划,强 化区域协同,加强规划方案及过渡期安全稳定和供电充裕性的系统论证,提高 规划阶段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的深度和精度,加强系统调节能力统筹规 划。强化规划执行。严格按规划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按时投运,滚动开展 供需平衡分析,合理安排支撑性电源和调节性资源建设,满足电网安全稳定运 行、电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纳要求。有序做好衔接。加强规划与建设、运行等环 节的有效衔接,提升规划方案的适应性、可行性与安全性;加强一、二次系统 衔接,协调开展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研究。   (七)加强工程前期设计。深化设计方案。在大型输变电工程、大型电 源接入系统、直流输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工作中,加强工程对系统 的影响分析。开展差异化补强设计。针对重点区段开展差异化设计,提升工程 可靠性和抵御灾害能力。优化二次系统设计。合理配置继电保护、稳定控制、 通信、自动化、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等二次系统,确保满足相关标准和反事故措 施要求。   (八)加强电力装备管理。紧密围绕电力系统的稳定技术要求开展相关装 备研制、系统试验。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优化直流、新能源等电力电子装备的并 网性能。严格把关电力装备入网质量,充分开展试验测试,消除装备质量系统 性缺陷。对新研发的首台(套)电力装备,加强科学论证和风险管控。   (九)加强电力建设管理。强化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环保、质量、进度 等全周期管理,实现工程“零缺陷”投运。组织实施与基建工程配套的系统安全 稳定控制措施,确保二次设备与相应的一次设备同步建设、同步投运。针对工 程建设过渡阶段,开展系统分析校核,落实过渡期安全保障措施。   (十)加强电力设备运维保障。加强大型电源和主网设备的可靠性管理, 持续开展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状态监测,针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重 要发电厂等关键电力设施开展专项运维保障。及时开展设备缺陷及故障原因分 析,制定并落实反事故措施,定期核定设备过负荷能力。加强二次系统运维保 障,确保二次设备状态和参数与一次系统匹配,防止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不正确动作。   (十一)加强调度运行管理。严肃调度纪律。坚持统一调度、分级管理, 各并网主体必须服从调度机构统一指挥,调度机构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 制度标准开展稳定管理工作;统筹安排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协同落实互联电力 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措施;发生严重故障等情况下,调度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果 断采取控制措施。强化协同控制。建立一、二次能源综合管理体系,加强电力 电量全网统一平衡协调;提升新能源预测水平,严格开展各类电源及储能设施 涉网性能管理,通过源网荷储和跨省区输电通道送受端电网协同调度,提高面 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调度管控能力。   (十二)加强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及 突发事件等的电力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灾害预警预判和各方协调联动。 强化重点区域电力安全保障,合理提高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相关线路、变电 站建设标准,推进本地应急保障电源建设,重要用户应根据要求配置自备应急 电源,加强移动应急电源统筹调配使用,在重点城市建成坚强局部电网。加强 超大、特大城市电力保供分析,根据需求保留部分应急备用煤电机组,应对季 节性和极端天气保供。提升事故后快速恢复和应急处置能力,优化黑启动电源 布局,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   (十三)加强电力行业网络安全防护。强化安全防护建设。坚持“安全分 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原则,强化结构安全、本体安全,探索构 建安全子域,推进新型并网主体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强化供应链 安全管理,深化安全防护评估。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处置能力。完 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应用,推进电力网络安全靶场高质量发展,强化 备用调度体系,制修订电力监控系统专项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 练。   四、构建稳定技术支撑体系   (十四)攻关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基础理论。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 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力系统、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运行的稳定机理和运行特 征,掌握电力系统故障暂态过渡过程及抑制方法。创新电力系统多维度稳定性 控制理论与方法,突破海量异构资源的广域协调控制理论,深入研究新型储能 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支撑作用与控制方法。加快攻关源荷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 的电力电量平衡理论,建立完善各类灵活调节性资源规划设计理论。   (十五)提升系统特性分析能力。推进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分析仿真能 力建设。在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入开展分析,对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开 展电磁暂态仿真或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校核,建立和完善集中式新能源、新型储 能、直流等详细分析模型,开展含分布式电源的综合负荷建模,推动新能源发 电机组模型与参数开放共享。加强电力系统稳定特性分析。考虑运行工况的多 变性和随机性,强化在线安全分析应用,充分利用实际故障和系统性试验开展 研究,掌握系统安全特性及稳定边界。   (十六)强化系统运行控制能力。融合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汇集一次能 源、设备状态、用户侧资源、气象环境等各类信息,构建全网监视、全频段分 析、全局优化、协同控制、智能决策、主配一体的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提高电 力系统运行控制的自适应和数字化水平,实现调度决策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 提升新能源和配电网的可观、可测、可控能力,研究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的 汇聚管理形式,实现海量分散可控资源的精准评估、有效聚合和协同控制,同 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设技术先进、覆盖主配、安全可靠、高速传输的一体 化电力通信专网,为运行控制、故障防御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十七)加强系统故障防御能力。巩固和完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三道防 线”,开发适应高度电力电子化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和紧急控制手段,研究针对 宽频振

docx文档 【政策】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双碳政策标准 >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 国家政策 > 文档预览
9 页 0 下载 4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11-10 09:48:43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