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关于加快建设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 研发生产基地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是新形势下全省落实“双碳”战略部 署、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和支 撑力量。为贯彻落实国发〔2022〕2 号文件赋予贵州“建设新能 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有效推动《贵州 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 年)》各项任务落实落细,经省政府研究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指示精神, 按照全国新型工业化会议要求,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 业化全过程,围绕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决策 部署,坚定不移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聚焦龙头企业培 1 育和重大项目引进,重点突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核心技术, 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构建完善的产业 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 研发生产基地建设。 (二)主要目标 到 2030 年,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 极成效,以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为核心,以上游材料和下游应 用为支撑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创新 能力大幅提升,为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30年,力争全省新能源电池装 机规模突破600GWh,规模以上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总产值 达到3000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 力明显增强,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 2.龙头带动集聚发展。到 2030 年,“一核两区”产业集约集 聚效应明显提升,推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 新能源电池关键组装材料与电池制造企业形成联动发展,形成 以宁德、比亚迪为核心,全国知名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为支撑 的产业集聚区。 3.技术创新显著突破。到2030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共性 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全省范围内企业数字化 2 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国际化的新能源电池 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4.示范应用成效明显。到2030年,全面推进源网荷储一体 化协同发展,全省光电、风电、储能等新能源应用场景不断丰 富,建成一批“新能源+储能”示范应用项目,打造新能源电池及 材料产业生态圈和产业联盟,“电动贵州”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二、重点举措 (一)培育完善产业链条。 1.做大做强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支持贵阳贵安依托现有电 池制造优势,积极引进储能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封 装系统集成产业,积极布局前沿电池生产线,做强做优产业集 群。支持开阳-息烽、瓮安-福泉围绕磷系、氟系电池材料产业, 持续扩大发展规模,带动上下游产业配套集聚发展。支持铜仁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组建三元电池正极材料产业 发展联盟,聚力突破“碳酸锰矿-高纯锰矿”的产业路径,打造新 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支持黔西南、六盘水发挥先发优势,加 快突破“煤焦油-针状焦-负极材料”技术路线,提升负极材料一体 化供给能力,建设全球领先负极材料产业核心区。(责任单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市(州)人民 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3 2.积极布局储能电池材料产业。把促进新能源发展放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 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 N 型高效电 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 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按照“一核两区”的总体规划布局,着力 培育电化学储能电池产业体系,以储能电池和系统集成为重点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围绕电化学储能电池上游磷酸铁锂正极材 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全钒液流电池材料、硬碳等新型负 极材料,持续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 业发展双赛道。(责任单位:省能源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 员会) 3.大力发展循环梯次利用产业。加强新能源电池再生和梯 次利用管理,因地制宜布局退役电池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引 导企业申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 件》白名单。支持电池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 托回收等方式,建立退役电池回收体系。鼓励新能源电池及材 料生产企业、电池制造企业、退役电池回收企业建立长效合作 机制,加强上下游产业衔接协同,畅通回收拆解利用渠道,实 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进一步完善地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 4 理体系,研究建设全省统一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府监管和追 溯服务平台。(责任单位:省能源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 员会) 4.推动产业链协同稳定发展。鼓励锂电(电芯及电池各组) 生产企业、锂电一阶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等)企 业、锂电二阶材料(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企业、锂镍 钴等上游资源企业、锂电回收企业、锂电终端应用企业及系统 集成、渠道分销、物流运输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签订长单、 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引导上下游稳定预期、明确量 价、保障供应、合作共赢,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交 通运输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电池产 业制造基地目标,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关键环节,结合各地产业 定位及主导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招商引 资利益共享机制,开展区域合作招商、集群招商、板块招商等 多种招商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引进新能源电池 及材料产业链重大项目,不断培育壮大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 5 规模。(责任单位:省投资促进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 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 会) 6.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点 项目库,及时跟进储备项目进展和招商项目情况,在矿产资源 保障、能耗指标配置、电力和天然气等能源供应、资金基金、 土地资源、上市融资、信贷投放、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重点项目 予以支持,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服务机制, 实施“一企一策”包保服务,落实各项帮扶措施。(责任单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自然资源厅、省 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省能源局、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省投资促进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市(州)人民 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7.科学推进绿色低碳与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进行设备自 动化、配方管理系统以及系统集成平台改造,构建设备管理一 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监控。重点推 进宁德时代、比亚迪、贵州裕能、振华科技、容百锂电、磷化 集团等企业智能化改造,通过重点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全省 其他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全 省智能制造水平。组织实施绿色化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 6 用效率,创建一批绿色制造示范标杆。(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 息化厅、省科学技术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 理委员会) 8.打造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贯彻工信部优质企业培育计划, 聚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成长性企 业,分类制定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 金等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着力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市场领军 企业。加强与沪深京证券交易所贵州基地的联动,支持将符合 条件且具有上市意愿的企业纳入省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 重点培育,加快培育优强企业上市发展。(责任单位:省市场 监督管理局、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学技术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 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三)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9.加强关键 核心技术 攻 坚 。 围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 “卡脖子”技术,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 应用项目,提升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开发 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电池,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从 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 性。加快推进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研发和生产,推进倍率高、 7 容量大、长寿命和安全性强的正极材料技术研发。聚焦钠离子 电池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加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主材和相 关辅材的研究,开发高效模块化系统集成技术,加快钠离子电 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加快电解液用高纯碳酸酯溶剂、高 纯六氟磷酸锂溶质等产业化应用。加大高破膜高粘接性功能隔 膜的研发。(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学技术厅, 相关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10.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 企业等创新资源,构建以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同配套、 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为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畅通企业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路径,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围 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建设专业化中试平 台。发挥好平台技术熟化、试验验证、研用结合等功能作用, 加快突破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化瓶颈,积极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 工艺市场化推广应用。支持各类优强企业将设计、研发等科技 创新平台向贵州转移,构建完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 测试、应用、资源回收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责任单位:省科 学技术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 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8 11.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梅岭电源“动力电池 及材料检测中心”,发挥省质检院、省机电院相关国家质检中心 平台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筹建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围绕前驱体及原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废 旧电池循环利用等方面布局新建一批省级高水平创新平台,聚 焦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开展技术攻关、 加速成果转化,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责任单位:省科学技 术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 管理委员会) 12.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 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 控、产品管理、企业运营等多方面开展数字化改造,大幅提升 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结合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实际, 制定企业“上云上平台”产品目录,梳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优 秀应用案例予以全面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围绕资源共享、 协同制造、场景共建等方面开发并推广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解决 方案,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和水平。(责任 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科学技术厅、省工业和信息化 厅,相关市

doc文档 【政策】贵州关于加快建设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请访问www.203060.com >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 国家政策 > 文档预览
15 页 0 下载 15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11-10 10:32:15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