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 GREEN CHINA 碳排放强度与总量要双控 ——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文 / 本刊记者 王 芳 随着我国宣布 2030 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的 目标,国内低碳发展任务将更加紧迫。在此背景 下,我国将如何与各国一道继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进程?政府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实现这一行动目 标?企业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低碳转型?为此, 在《经济》杂志社举办的“绿色中国”首届低碳竞 争力高峰论坛前夕,记者特别采访了征战气候沙场 20 多年的谈判专家、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 司长苏伟。 “十三五”实现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 《经济》:我国提出 2030 年左右碳排放达到 168 峰值的目标,您对实现这一目标怎么看?能否大致 描述一下我国低碳发展的长期路线图?在即将到 来的“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将重点采取哪些政 策措施落实低碳目标任务? 苏伟:2009 年,我国提出到 2020 年实现碳强 度比 2005 年下降 40%-45% 的目标,并积极开展 一系列政策与行动确保目标实现;2014 年 11 月 12 日,我国在中美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于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努力早日 达峰,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提高到 20% 左右的目标。 我国提出这一行动目标是基于自身的发展阶 段、现实国情、实际能力确定的,是富有雄心和强 有力的,固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付出很多努力和 成本,但对于我国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顺应国际低碳发展潮 流,抢占低碳发展先机的战略选择。 这意味着我国从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实现自身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对应对气候变化和低 碳发展进行了一次“主动提速”,为我国当前工作 确定了倒计时表。需及早谋划好“十三五”应对 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任务,使其不仅满足于实现 2020 年碳强度下降 40%-45% 的目标,还要争取达 到其上限甚至更高,确保实现 2030 年左右实现碳 排放峰值并努力早日达峰的目标。未来一个时期, 我国将努力贯彻落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 署,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行动,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 低碳发展: 一是努力实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目标“双控”。 “十三五”我们将继续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 度控制目标,并且在强度上要提高要求,同时研究 并逐步引入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现强度和总量 “双控”。把碳排放、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 标约束。探索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 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二是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和制度 体系建设。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 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 务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去,“十三五”期间进 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建设,完成应对气 候变化立法工作,将碳强度等目标形成约束性指 标,切实保障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落实。 三是加快推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在总结现 有碳交易试点经验基础上,深入持续开展碳交易制 度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于“十三五”期间建成全 国性碳交易市场。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 法》,进一步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 配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陆续出台重 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四是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深化开展低 碳省区市和城市试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绿色 低碳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试 点,指导各试点园区、试点社区组织编制实施方案, 制定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研究开展低碳产业园区 和低碳城(镇)试点工作和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试点 示范。进一步加大推行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 制度。实施氢氟碳化物管控重点行动,切实减少氢 氟碳化物排放。 五是推动条件成熟的地区和行业率先达到碳 排放峰值。“十三五”期间,要综合运用碳排放总 量控制、市场机制和制度建设,推动我国分区域、 分行业碳排放峰值依次出现。通过提高试点地区的 低碳发展目标要求,促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达 到碳排放峰值。同时,推动工业领域尤其是高耗能 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有效控制建筑交通等部 门二氧化碳排放增速。 低碳发展理念 要成为全社会自觉意识和内生动力 《经济》:未来我国碳减排面临很大挑战,同 时要解决一系列矛盾,例如发展和减排之间的矛 盾、国家政策与地方、企业执行的矛盾,该如何应 对?应树立哪些正确的低碳发展观? 苏伟:节能降碳和推动经济增长并不矛盾,国 内外实践有力证明,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将更 好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低碳发展意味着使用更清洁的能源,节能提高能源 效率,保障能源安全和使用低碳技术等,将对经济 社会发展带来广泛益处。之所以目前我国存在发展 经济与减排相矛盾的观点盛行、地方和企业执行低 碳政策不力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原来单纯强调 GDP 增长的发展理念仍未根本改变,全社会对低 碳发展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要解决这一问题, 使低碳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自觉意识和内生动力, 需要从以下 4 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分 解落实碳强度下降目标,并按照《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组织开 展省级人民政府年度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考核评 绿色中国 GREEN CHINA 估工作,将评估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 督。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碳强度目标责任 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二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 节能减碳的政策环境。通过加强政策指导、开展低 碳发展试点示范等方式,促进地方政府提高应对气 候变化能力水平,不断探索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发 展模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 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经济政策激励和制约,加强财 税、价格、金融政策支持,切实增强企业节能减碳 积极性。 三是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总结 碳交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按照《碳排放权交易 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发 挥市场机制降低减碳成本,调动企业、地方 政府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低碳市场的动力和 活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 全民低碳。 四是树立低碳发展观。各级政府要改变 以往“唯 GDP 论英雄”的执政理念,增强 节能低碳意识,追求绿色 GDP,树立“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绩观。推动全民低 碳意识提升,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节约 能源等全民行动,倡导集约适度、绿色低碳、 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鼓励全民 积极参与低碳行动,使节能低碳理念在全社 会蔚然成风。 企业抓住发展机遇 政府积极参与,有效推进 《经济》: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 产业结构,推动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 应该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苏伟: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世界各 国纷纷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业发展 的投入,力图抢占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低 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 域。 从国内看,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措施推进低碳发展,支持低碳技术和产 业进步,营造了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 和企业发展环境。对于国内企业而言,目前 全球崇尚低碳发展的时代既带来改变传统发 展理念的挑战,也潜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能否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关系到企业未来 一个时期能否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 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企业作 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也是践行低碳发展的主 体,应该主动参与,及早准备,抢占低碳发 展先机,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 用,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低碳竞争力,并力争 创新,开拓低碳发展路径。 170

pdf文档 碳排放强度与总量要双控——访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_王芳

双碳报告研报 > 碳达峰碳中和行业研报 > 券商研报 > 文档预览
3 页 0 下载 11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碳排放强度与总量要双控——访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_王芳 第 1 页 碳排放强度与总量要双控——访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_王芳 第 2 页 碳排放强度与总量要双控——访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_王芳 第 3 页
本文档由 2023-07-27 16:10:02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