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 发《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 展规划纲要(2021—2035 年)》 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科学技术厅 (局、委),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企业,交通运输部各共建高校,部属各单位、 部内各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统筹 推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制定了《交通领域科 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 本单位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交通运输部 科学技术部 2022 年 1 月 24 日 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21—2035 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统筹 推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依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 术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 交通运输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交 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 级工程建成运营;部分交通装备世界领先,深水碎石高精度整平船、特大型耙吸 挖泥船等重大工程装备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C919 大型客机等载运装备代 表了中国制造的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应用,智慧公路、智 能航运、智能高铁、智慧民航、智能仓储配送等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安全技防水 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在人工智能、 生物安全等领域认定了一批行业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了一批国家交通运输科 普基地;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层次不断优化,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领军 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快涌现。交通运输科技创新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科交协同”合作机制、交通运输技术创新联席会议 机制等,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依然存在一 些短板弱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足,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仍是短板,部分 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储备不够,科技创新体系仍有待完善,科技创新链条有待 优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层次领军人才仍有待培育,国际科技合作有待加 强。 二、形势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 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交 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核心地位,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面 向世界科技前沿,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空天信息、海洋极地等 领域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加快突破核心基础软件、高端控制芯片、发 动机、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持续提升交通运输自主创新能力。要面向 经济主战场,围绕支撑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等战略任务,突破国家重大战略通道建设技术瓶颈,提升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智能化协同管控水平,构建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综合交通运 输系统。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交通运输重大 应用场景牵引作用,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安全高效清洁能源、 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等技术加速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支撑 和引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服务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平安中国、美 丽中国等建设。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水上救助打捞、危化品运输应急处置 等技术和装备研发,促进生物安全、医疗卫生等技术在交通运输研究应用,提高 交通运输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特大安全事故、重大疫情防控及紧急救助等事 件中的保通保畅能力,提升综合交通应急保障技术水平。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 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构建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 技创新体系为主线,以科技研发应用为重点,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础,以营 造创新政策制度环境为保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支撑加快建 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 (二)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引领。对标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构建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 动转变,支撑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 坚持重点突破。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关键 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着力补齐应用 基础研究短板,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着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坚持协同融合。强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的协同推进,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科技 创新资源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研发能力。 坚持自主开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创新产业链条,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动我国交通运 输科技创新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 破,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加速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更加完善,人才发展环境 更加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顺畅,初步构建适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 科技创新体系。 到 2030 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自 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明显 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 2035 年,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前列,基础研究和原始创 新能力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面融合,基本 建成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基础设施高质量建养技术水平。 围绕提升基础设施建管养现代化水平,着力从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前 瞻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撑构建更安全、更耐久、更智能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与技术。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理论,提升综合交通通道 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优化 等理论水平。开展韧性交通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掌握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估与 风险防控基础理论方法,突破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协调运 营与服务、城市综合交通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发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 (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规划建设等技术及一体化运营服务标准。 突破国家重大战略通道建设技术。开展跨江越海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运 河连通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究,突破长大穿山隧道、超大跨径桥梁、 悬浮隧道、高坝通航船闸、省水船闸、高速(重载)铁路、空(海)事系统等关 键技术,提升复杂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可靠性设计 和智能建造技术水平。 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研究。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 网,开展典型基础设施运行状态观测分析,研究结构、材料长期性能演化规律, 为工程结构安全保障、设计标准完善、养护科学决策等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加强在役基础设施智慧维养技术研究。围绕在役基础设施性能提升,突破基 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健康智能监测、性能精准感知、风险自主预警等技术,开展基 础设施智能化检测、数字化诊断、标准化评估、快速化处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 发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北斗的交通基础设施智慧管养系统,建立基础信 息大数据平台,全面推广预防性养护技术。推动智慧快速维养技术研发应用,研 究基础设施结构加固、耐久性提升、灾后修复等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推动基于 区块链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及平台设计,加快建设重大 基础设施安全与灾害风险管控及应急措施一体化平台。 (二)提升交通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化水平。 围绕促进我国交通装备运行智能化、动力清洁化、结构轻量化及核心基础零 部件自立自强,实施交通运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关键专用保障装备和新型 载运工具研发升级,打造中国交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 加快载运装备技术升级。强化汽车、民用飞行器、船舶等装备动力传动系统 攻关,突破高效率、大推力/大功率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发大功率船舶涡轮增压 器、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推广应用智能交通装备的认证、检测监测和运维 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突破高效安全纯电驱动、燃料电池 与整车设计、车载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及设备。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 智能船舶、大中型邮轮、极地航行船舶等自主设计建造及现代化导航助航设备研 发,突破船载智能感知与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推动时速 400 公里级高速轮轨 客运列车研发,实现 3 万吨级重载列车、时速 250 公里级高速轮轨货运列车重 大突破。加快大型民用飞机、重型直升机、智能化通用航空器等研发,推动完善 民用飞机产品谱系化。推动智能集装箱、智能循环周转箱、快速换装转运设备等 新型载运单元研发。 加快关键专用保障装备研发。加强工程装备研发,开展桥梁隧道工程施工装 备、整跨吊运安装设备、港作机械等研究,突破智慧工地作业环境泛在感知、自 主作业与智能协调、智能建造与工业化生产等技术与装备。加强维养装备研发, 加快工程维养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加强铁路运维自轮运转设备、不中断交通公 路设施智能化养护维修设备、航道智能化测绘及自动化清淤设备等研发与应用。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研发,研制自然灾害、重特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交通应急处 置装备,研发大型溢油回收船及关键技术装备、大型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深水 打捞关键装备、水下智能安防装备、大深度饱和潜水应用技术装备等。 部署新型载运工具研发。部署超高速商用飞机研发,突破宽域气动布局外形、 飞发一体化、综合生命保障系统等设计技术。积极探索研发超高速列车,研制新 能源、材料结构一体化和跨标准适应的先进轨道装备。部署飞行汽车研发,突破 飞行器与汽车融合、飞行与地面行驶自由切换等技术。 (三)推进运输服务与组织智能高效发展。 围绕构建“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和“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提升旅客 便捷顺畅联程运输和货物经济高效多式联运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综合运 输服务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提升综合客货运输服务能力和效率。 推动快速便捷智能化出行

pdf文档 【政策】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

双碳报告研报 > 碳达峰碳中和行业研报 > 券商研报 > 文档预览
15 页 0 下载 2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08-22 18:21:58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