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威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实施方案》的通知 威环发〔2023〕72 号 各区市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 交通运输、农业农村主管部门: 根据《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及我市实际, 制定了《威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 们,请按要求认真贯彻落实。 威海市生态环境局 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威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威海市交通运输局 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2023 年 8 月 1 日 (此件公开发布) 威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 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根据《减污降 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 号)《山东省减 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鲁环发〔2023〕12 号),结合 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 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 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精致城市发展方向和碳达峰工作目 标,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的总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 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 益多赢。 到 2025 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积极成效。源头协 同防控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协同增效取得明显进展,环 境治理协同控制能力有效提升,区域、城市、园区、企业减 污降碳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协同控制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 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初步形成污染物和碳减排协同增效的新 局面。 到 2030 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成效,确保实 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环境质量改善与碳达峰协同水平 显著提高,典型创新经验做法得到有效推广,重点领域减污 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二、构建减污降碳源头协同防控新格局 (一)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农业、生态、城镇 三类空间功能布局,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 生态功能区分类指导的减污降碳政策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 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增强区域环 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依法依规淘 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聚焦重点耗能行业,强化环保、 质量、技术、节能、安全标准引领,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 面推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依法加快城市建成 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市生态环境局、市发 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 分工负责) (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准确把握新建 “两高”项目窗口指导和提级审批的关系,严格落实产能、 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替代政策。不得将石油焦、 焦炭、兰炭等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严格落实 产能置换要求,全面执行有保有压差别化政策,分类组织实 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倒逼低效落后产能加速退出。 严控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 炼油产能,合理控制平板玻璃产能规模。(市发展改革委、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在确保能源安全可靠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加快使用清洁低碳 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十四五”时期,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 长。加快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对以煤、石油焦、渣油、 重油等为燃料的工业炉窑,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利用工厂 余热、电厂热力等进行替代。加快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 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全面梳理煤电机 组供电煤耗水平,分类制定改造实施方案。到 2025 年,煤 电机组正常工况下平均供电煤耗降至 295 克标准煤/千瓦时。 新增煤电机组设计指标满足相关环保法规、政策、标准要求, 煤耗标准达到国内标杆水平,电煤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 管道等清洁运输方式。不再新建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 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 (市 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 负责) (四)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壮大污染治理、固体废 物资源化利用、环境监测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加快节能环 保服务业发展,鼓励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布局海上风电、高效光伏发电、 智能电网、高效储能、先进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与关键零部 件制造,积极推进抽水蓄能、氢能、核能的发展和应用。(市 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 负责) (五)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全 民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 活方式。围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积极动员和引导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扩大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高 效照明等绿色产品供给,依托山东省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 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探索建立低碳出行奖励制度,鼓励民众采用步行、自行车、 公共交通、拼车等低碳方式出行。到 2025 年,全市绿色出 行创建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70%。(市交通运输 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 商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提升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度 (一)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 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引导高碳 低污项目通过节能技改、新技术利用等措施减少碳排放。推 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 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轮胎、建材等行业等行业企业使用再 生原料或固废替代原生资源,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 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比例。鼓励重点行 业企业探索采用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开 展协同创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 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交通运输协同增效。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 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大宗货物采用铁路、水路、新能源和 清洁能源汽车等运输方式。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 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推广公共领域新 能源汽车使用,在保留必要燃油公交车用作应急保障的基础 上,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 100%;引导 巡游出租车经营者选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型。探索推进氢 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持续推广新能源等节能环保车辆,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量的 50% 左右。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推动船 舶靠港期间岸电使用常态化。(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 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动建筑节能改造与清 洁取暖同步实施。大幅压减散煤消费,因地制宜推进“煤改 气” “煤改电”,推广工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可再 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发 展城镇分布式光伏系统,重点推进工业厂房、商业楼宇、公共 建筑等屋顶光伏建设。全市统筹开展热力管网建设,依托电 厂、大型工业企业开展远距离供热示范,充分释放热电联产、 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 煤。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 (市 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 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深入实施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和氧化亚氮排 放。加大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 农机装备。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秸秆焚烧管控。开 展大气氨排放控制。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 模式,加快农村炊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设施等清洁能源替 代。(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 分工负责) (五)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 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碳汇能力。开展造林 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实施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 森林抚育经营、海草床修复等林业、海洋重点建设工程,不 断增加森林碳汇、海洋碳汇和空气净化能力。全面加强河流、 湖泊、湿地、海洋等水生态系统保护,不断提升水生态系统 固碳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推进公园城 市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开展生态改善、环境 扩容、碳汇提升等方面效果综合评估,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 汇与净化功能。优化城市绿化树种,降低花粉污染和自然源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市自然资源和规 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海 洋发展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生态环境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路径 (一)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实施低 VOCs 含量 工业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原辅材料使用替代。一 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动水 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 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 碳化物环境管理。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协同 治理,鼓励将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新能源或国三及以 上排放阶段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 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注重污水、废水源头 减排,通过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企业废水分质再生利用 等方式,减轻企业废水处理过程的减污降碳压力。建设资源 能源标杆再生水厂,推广高效节能设备,提高污水处理厂能 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水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推广污水处理厂 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提高污泥处 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污水处理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开展 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 能耗和碳排放管理。在污水处理厂推广建设太阳能发电设 施。(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鼓励农药、化工等 行业中重度污染地块优先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 能耗。鼓励绿色低碳修复,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 术路线,注重节能降耗。在符合耕地用途管制有关要求基础 上,推动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植树造林增汇,研究利用废 弃矿山受损土地、污染地块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光伏发电、 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 划局、市发展和改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

pdf文档 【政策】威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_414418214154228

双碳报告研报 > 碳达峰碳中和行业研报 > 券商研报 > 文档预览
12 页 0 下载 2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08-22 19:11:39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