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 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的能源体系,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 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 2021-2035 年。 一、现状与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燃料电池为代表 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 重要解决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 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 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 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 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 正在形成。 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 3300 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 1200 万吨。可再生能源 1 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 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 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 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 300 家, 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 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 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 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 苗头有所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 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 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战略定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作为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 能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 和热能系统融合,促进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低碳为 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 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 深挖跨界应用潜力,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 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 2 气体排放。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 自立自强为引领,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 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 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践行创 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 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 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 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 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有序发展,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 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建立健全产业技术装备体系,增强产 3 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 球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合作。 安全为先,清洁低碳。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输、 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 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 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氢能技术经 济性,积极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 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强化全国一盘棋,科学优化产业布局, 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统 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与技术创新水平相适 应,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 局、一拥而上。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应用 场景,稳慎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 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 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 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 4 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 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 能源制氢量达到 10-20 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 再经过 5 年的发展,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 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 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 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 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 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 向,聚焦短板弱项,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 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 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 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 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 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 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 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 5 全技术开发应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 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 /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持续推 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 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二)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 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 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 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 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 新平台,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 应用。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 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 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 业创新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 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 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三)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 以氢能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 氢能基础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培育氢能技术及装备专业人才队 6 伍,夯实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加快推进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壮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 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及其他从业人员。 (四)积极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 鼓励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关 键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 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氢能标准化活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 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氢能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 发等合作。加强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共同 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 五、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避免无序竞 争,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 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一)合理布局制氢设施 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 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 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 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 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 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 7 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 地。 (二)稳步构建储运体系 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 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 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 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 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 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三)统筹规划加氢网络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 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 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 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六、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 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 应用,推动规模化发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

pdf文档 【政策】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

双碳报告研报 > 碳达峰碳中和行业研报 > 券商研报 > 文档预览
13 页 0 下载 2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08-22 19:54:06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