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1: 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正文黑 体字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表述,下同)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为防范和化 解气候变化重大风险,高效统筹减缓与适应、发展与安全,根 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方 案。 一、面临形势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四川省 地处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深受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西伯利亚寒流等影响,地 形、地貌、地质等环境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又是人口大省、经 济大省,气候变化脆弱性、暴露性较高,极易受气候变化不利 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脆弱区和影响显著区。 1961—2021 年,四川省四季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年平 均气温升温速率达 0.18℃/10a ,气候呈显著变暖趋势,攀西地 区升温最为突出。受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贡嘎山 1966—2009 年冰川持续退缩,冰川面积减少 11.3%;若尔盖湿地 1980— 2016 年径流量以每 10 年 0.85 亿立方米的速率减少;四川盆地 柑橘种植高适宜区呈向北迁移趋势。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省生态 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带 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预估,随着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相 关影响和风险将进一步放大和叠加。 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四川省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凸显。 高温热浪、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趋频发,四川盆地、川 西南遭受热浪袭击风险增大;现代冰川、高寒冻土消融加剧;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致灾危险性 增大,自然灾害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部分物种 将向高纬度、高海拔移动,川西高原物种数量将增加,自然带 谱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缓慢迁移,典型生态环境加快演替, 干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若尔盖湿地径流量将减少, 长江上游及各子流域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水文水资源波动幅 度增大,水安全保障挑战更多;农业气候资源分布格局逐步改 变,农作物种植界限北移,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威胁粮食和重 要农产品生产安全;气候变化也将使基础设施服役环境恶化, 城镇、梯级水库、交通线网、能源管网等基础设施运行环境恶 化;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气候胁迫增大;电力 供应结构性问题突出,极端条件下保供压力增大;可能产生更 为广泛的适合媒介生物及病原体孳生的环境,农牧民增收不确 定性增多,居民健康风险增大。 面对日益凸显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亟需统筹推动减缓 和适应气候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减缓与碳达峰碳 中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一致,是通过经济系统和自然生 态系统较长时间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以稳 定和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速率。适应指通过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 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 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 四川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发生的气候风险不会消除, 潜在的气候风险仍在累积,甚至在实现碳中和后一定时期内仍 将持续。因此,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 影响和潜在风险,防范气候变化风险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经济社 会系统的传递,具有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2— 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 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 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四化 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和“讲政治、抓发展、惠 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统筹发展与安全、当期与长远,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抓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的契机,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趋利避害,坚持主动适应、科 学适应、协同适应和系统适应,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 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 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建成全国气候适 应型发展先行区,助力美丽四川、平安四川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新时代治蜀兴川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风险导向,预防为主。识别气候变化长期缓发不 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树牢极限思维,强化备 份考虑,推动系统源头治理,促进适应气候变化从减少损失向 控制风险转变。 ——坚持系统部署,分类施策。以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 感脆弱领域、区域和人群为重点,系统布局、因时因地开展适 应气候变化行动,增强适应的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 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健全可持续性激励约束机制,最大程度 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合力。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示范。全面提升气候变化科学认 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开展适应试点示范, 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拓展气候适应型发展路径和模式。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具有区域特点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 —3— 机制基本形成,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 续增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有效提升,高温干 旱、暴雨洪涝、山地灾害等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 化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初 步形成,全国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到 2030 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 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行 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 低,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 系基本形成,全国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取得阶段性成效。 到 2035 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气候风险 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持续性高温、大范围干旱、流域性 洪水等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 技术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全国 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三、重点行动 (一)气候变化感知与预警行动 1. 实施多圈层多要素监测。统筹开展气象、水文、森林、 草原、湿地、土壤、冻土、岩溶、冰川、荒漠综合调查监测, 开展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等调查监测评价,建立 多要素、长序列、高精度基础信息数据库。组建四川省温室气 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分中心。加强若尔盖草原湿地、川滇森林 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 样性生态功能区综合立体生态气象监测。参与青藏高原地表多 圈层作用观测网络建设,加强川西高原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 建设。加强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冰川调查和重点冰川动 态监测。实施水文测站提档升级,完善水文监测体系。优化自 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建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 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网络。应用卫星、雷达等现代监测技术,提 —4— 高气候变化风险感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 位: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科技厅、水利厅、应急厅、省林 草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按职责 分工负责,各市(州)相关部门和单位。以下均需市(州)落 实,不再列出。〕 2. 强化气候变化预测预警。研发西南区域 1 公里高分辨率 区域数值预报技术,探索重点区域精细到百米级的灾害性天气 网格预报,建立延伸期区域性暴雨、高温、强降温过程预报模 型,建立灾害性天气中短期、延伸期集合及概率预报预测业务。 建设易灾区智能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提升极端天气气 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 等预警准确率、精细度和提前量,提高对未来 10 至 30 年的气 候预测水平。建立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 信息发布平台,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可达性、及时性、覆盖面。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再传播机制,推动预警信息发布 深度融入网络、广播、电视、短信等公共信息发布体系。提升 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商业性气象服务发展。(责任单位: 省气象局、科技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应急厅、省林草局、 省委网信办、省广电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建立气候变化对敏感领域(生 态系统、水资源、农林业、旅游业、能源业、基础设施等)、 脆弱地区(自然过渡带、灾害多发区、城市低洼区等)、重大 工程(交通线、水库群、电力网等)的综合评估模型,分区分 类、滚动有序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动态分析气候变 化影响下高温热浪、低温冻害、干旱、雨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 件地域分布、发生强度和演变趋势。逐步开展城市、都市圈、 城市群、经济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强化高寒山区、干热河谷、 江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刻画,加强高寒草地灌丛化、山地生态 系统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及其影 响机理研究,把握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新特点与演变趋势。 —5— (责任单位:科技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 应急厅、省林草局、省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国土空间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1.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推动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充分考 虑气候变化因素,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 城镇空间以降低人口、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的气候风险为重点, 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提升城市气候风险防控能力。农业空间 以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和重 要农产品供应。生态空间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 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重点,维护生态安全。到 2035 年,重点生 态功能区核心区和地灾高易发地区内常住人口规模稳步减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责任单位:自 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 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明确分区适应战略重点。川西高原坚持保护优先、生态 优先,加强气候变暖影响观测研究,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和藏 族生态文化遗产,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和高原特色农牧业可持 续发展,拓宽农牧民生计。四川盆地积极应对高温热浪等极端 天气气候事件,加强沿江低洼地区洪水和城市内涝治理,打造 充满活力的气候适应型城市群,建设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高地。 盆周山区加强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植被恢复

doc文档 【政策】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双碳报告研报 > 碳达峰碳中和行业研报 > 券商研报 > 文档预览
21 页 0 下载 20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3-08-25 09:27:21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