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发改环资〔2023〕119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水利(水务)厅 (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农业 农村(农牧)厅(局、委)、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 活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我们会同教 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国家能源 局、国家林草局,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落实“节水优 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坚持“四水四定”,健全 节水制度政策,推进水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大力 推动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发展节水产业,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二)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 6400 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16%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达到 0.58 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20 年降低 16%。到 2030 年,节 水制度体系、市场调节机制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 提高。   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 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管理。加快开展跨行政区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明确各区域取 自不同河湖及调水工程的地表水可用水量。加快明确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的地 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控制指标。各地根据本地区可用水量,合理配置本地区生 活、农业、工业和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坚持先节水后调水,把节水作为受水 区的根本出路。   (四)强化取水管理。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各级取水许可审批机关要按照各地区的可用水量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情况, 依法审批取水许可。依法规范取水行为,重点整治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未依照 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等违法问题。在水资源超载地区,依据有关规定 暂停新增取水许可。规范自备井管理,依法关闭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或者 通过替代水源已经解决供水需求的区域内的自备井。   (五)严格节水管理。健全用水定额体系,做好用水定额动态评估和更新, 切实发挥用水定额在规划编制、水资源论证、节水评价、节水改造等方面的约 束调节作用。在黄河流域、严重缺水地区逐步推行高耗水工业服务业强制性用 水定额管理。落实《计划用水管理办法》,推动年用水量 1 万立方米及以上的 工业服务业单位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开展节水评价,从源头把好规划和建设 项目节水关。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提质升级,到 2025 年,南水北调 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和北方 60%以上、南方 40%以上县(区)级行政区达到节水 型社会标准。   三、加强农业农村节水   (六)坚持以水定地。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粮食安全,优化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推进适水种植。西北等干旱地区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扩大低耗水高 耐旱作物种植,因地制宜推行轮作休耕。地下水超采地区禁止新增开采难以更 新的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已经开采的要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减少 地下水超采,逐步实现全面禁采。   (七)发展节水农业。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快 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缺水地区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 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加强用水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发展旱作农业, 推广深松蓄水、覆膜保墒、集雨补灌等旱作节水技术。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发 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缺水地区推广设施养殖、循环水养殖等水产养殖模 式,推广尾水循环利用。推广节水型机械干清粪等技术和工艺。   (八)提高农村节水能力。加强农村生活供用水设施建设改造,配备安装 计量设备,推广计量收费。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使用节水型改厕器具。 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回用设施,推广“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 术,处理达标后就近灌溉回用和生活杂用。   四、强化工业节水   (九)坚持以水定产。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约束,根据可用水量,合 理规划工业发展布局和规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水资源超载地区、严重缺水 地区,依法依规有序压减高耗水产业规模,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取水许可。 缺水地区取水许可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低耗水高产出产业倾斜。   (十)强化企业和园区集约用水。推进企业和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 鼓励串联用水、分质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打造节水型企业和园区, 实施重点用水企业和园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动企业和园区完善节水管理 制度,建立智慧用水管理平台。开展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引导重点行 业、重点地区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后回用。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 利用率力争达到 94%左右。   (十一)实施节水改造。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用水绩效评价和水效 对标行动,引导企业实施节水改造。制定重点用水行业水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 平,并定期更新。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编制典型 应用案例。缺水地区、地下水超采地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制定节水 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五、厉行城镇节水   (十二)坚持以水定城定人。以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科学设定城 市功能定位,合理规划人口发展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城镇开发边界管控, 优化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人口均衡发展、城市集约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 用相协调。防止城市建设片面追求规模和“摊大饼”式无序蔓延。深入开展国家 节水型城市创建。   (十三)遏制用水浪费。从严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严格用水定额管理。 洗车、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等特种行业全面推广低耗水、循环用水等节水 技术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源,限制使用地下水。开展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完善检漏制度,实施管网改造、分区计量、压力调控、 智能化建设等工程,持续推进重点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到 2025 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 9%以内。   (十四)公共机构率先垂范。制定《公共机构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强化 用水计划和定额管理。具备条件的公共机构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实施节水技 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公共机构建筑全面推行使用节水器具。提高公共机 构用水计量信息化水平,推广智能水表,逐步实现数据自动采集、统计信息直 报、管网检漏智能化。在机关、学校、医院等重点领域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 动,深入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倡导减少瓶装饮用水浪费。   六、推进生态景观节水   (十五)坚持以水定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考 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统筹推进水源涵养、国 土绿化、防沙治沙、湿地修复、水土保持。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雨养、节水为导 向,以恢复灌草植被为主,推广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 型和密度,统筹安排公益林灌溉用水。合理配置三北工程国家重大战略林草生 态用水。城镇绿化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禀赋科学选择植物,缺水地区 宜选用耐旱型植物。合理配置绿化用水,优先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雨水、 矿井水,推广节水灌溉。   (十六)严控景观用水。严禁违背自然规律挖湖造景,限制盲目扩大景观 和娱乐场地的水域面积。黄河流域严控新建亲水公园。缺水地区住宅小区、单 位内部的景观用水禁止使用地下水、限制使用自来水。在不引起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超采、生态和地质环境问题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可更新的浅层地下水 用于生态用水。   七、推广非常规水源利用   (十七)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行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鼓 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源,缺水城市应积极拓展再生水利用领域 和规模。坚持以需定供、分质用水、就近利用,推进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 政杂用、国土绿化、生态补水等。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区 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缺水地区新建城区提前规划布局再生水管网,老城区 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及河道生态补水需要,因地制宜建设集中或分布式污水收集 再生设施。西北地区推广再生水“冬储夏用”,依托自然河湖水系科学规划建设 中水库。到 2025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5%以上, 黄河流域中下游力争达到 30%,京津冀地区达到 35%以上。   (十八)推动海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沿海缺水地区、 海岛要将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补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应急备用水源, 工业园区、高耗水产业充分配置海水淡化水。统筹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探 索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鼓励海水作为火力发电、钢铁等行业的 直接冷却水。推进煤炭绿色开采、保水开采,做好地下水保护,减少矿井疏干 水量。矿区生产优先利用矿井水,将满足标准的矿井水用于周边工业生产、国 土绿化、生活杂用、生态补水,统筹建设处理回用设施和管网。缺水地区探索 实施煤炭生产矿井水配额制。西北干旱地区,采取适用的淡化技术,分区分类 利用微咸水。结合土壤盐渍化防治,鼓励微咸水采用直接利用、咸淡混用和咸 淡轮用等方式用于国土绿化和农业灌溉。缺水地区鼓励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 设施。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相关规划,提升雨水集蓄利用能力。农村地区 结合地形集蓄雨水,用于农业灌溉、牲畜用水等。   八、发展节水产业   (十九)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围绕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智慧节水灌溉、 水肥高效利用、海水淡化利用、矿井水利用等领域,持续实施重点科技专项, 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建 设,支持举办节水创新发展大会及高新技术成果展,推进技术产业化。推进智 慧节水,强化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水业务中的 应用研究。   (二十)推广节水产品。提高节水产品供给能力,推广使用节水型坐便器、 淋浴器、水嘴、净水机等用水产品,加快淘汰不符合水效标准要求的产品。实 施水效标识,将节水产品认证纳入统一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推行绿色产品 政府采购。依法打击水效虚标,规范市场行为。鼓励绿色建筑选用更高水效的 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推广补贴政策。   (二十一)发展节水服务产业。积极开展用水权交易,将节水改造和合同 节水管理

docx文档 【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双碳报告研报 > 碳达峰碳中和行业报告 > 建筑行业 > 文档预览
5 页 0 下载 4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第 1 页 【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第 2 页 【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第 3 页 【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第 4 页 【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 第 5 页
本文档由 2023-10-20 14:47:03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中国约定的碳达峰是哪一年( 答案:2030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